原住民需要會教會乖乖地聽話哦!

走進臺灣的部落,我們總能輕易地瞥見教會建築與鮮紅色十字架的身影,原住民的生活與西方宗教看似息息相關,但難道每個原住民都信教嗎? 原住民族傳統文化信仰與歲時祭儀密切相關,只是受到外來民族的影響,原住民開始拿香拜拜、念聖經、信仰上帝。究竟是什麼淵源,讓外來宗教得以在部落傳播得以如此深遠呢?


西方宗教在臺灣深耕,大致可分為基督教、天主教、真耶穌教,三種宗教的做法各異,與原住民社群的距離也不盡相同。數十年來,宗教信仰與原住民共生、共榮,深深影響了部落,也為部落帶來改變。
1.
宣道師進入部會宣教,因聖經翻譯的需求,教會傳入羅馬字母書寫、記錄,並將原住民族語言採羅馬拼音音譯。此外,宣教師也教導原住民羅馬拼音的讀法與寫法,幫助原住民建立文字系統,是目前原住民族使用最為廣泛的文字。
2.
自17世紀荷蘭來臺,原住民族群歷經重重外來政權的統治殖民,接連受到不同的管制、壓迫與歧視,卻總是作為被漠視與銷聲的族群,導致原住民對自己的身分產生自卑,加深文化的疏離。在教會進入部落後,為當地族人帶來心靈的慰藉與扶持,幫助族人在宗教上找到依靠;另一方面,在都市打拼、就學的族人,面對文化與經濟衝擊,教會遂成為都市原住民的心靈支柱。
3.
部落的資源與人力一向稀少,在教會進駐部落後,宣教模式多為設立教會、提供教育,以及發放大量救濟資源;加上山地教會與平地教會連結緊密,能給予彼此協助,拉近部落與部落、人與人之間的距離。
4.
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注重人權與尊嚴,長期投入社會關懷、為臺灣弱勢族群發聲。1980年代,教會積極參與、推動原住民族轉型正義與正名運動,協助族群動員,並致力倡導原住民族群意識。原住民族運動至今能不斷進步,有賴教會的號召與領導能力。
成為信徒 文化的失落
臺灣原住民族有高比例的人口信仰基督宗教,生活慣習與文化認同受到西方宗教的形塑與重建。在西方宗教初傳入臺灣時,因挾帶殖民主義的優越觀點,曾對原住民文化及社群有所誤解及破壞,也造成原住民傳統文化的流失,以及認同的衝擊。
1.
臺灣原住民有著特殊的神靈觀,認為人類與自然萬物、往生者具有神祕的連結。但基督信仰初來乍到時未深入了解族群文化涵義,認為原住民神話故事、祭儀活動及巫師治病祈福等,皆為迷信與異教習俗,加以禁止;導致許多文物儀式消失、傳統服飾遭焚毀,傳統文化面臨危機。
2.
隨著基督信仰在部落快速發展,傳統文化也有所消退。基督教一神論與原住民族的祖靈觀在價值上相互衝擊,部落原先的社會結構逐漸變動,例如牧師的角色取代部落領袖地位,教會接替傳統家屋的功能等,原住民的信仰一一遭到否定而消失。
3.
傳入部落的西方宗教可再細分不同教派,其教義也不一致。部落內教派林立,同一家族成員分屬不同信仰,造成部落關係緊張,衝突在所難免。
拿香拜拜我也會! 多元宗教豐富文化
除了大規模皈依基督宗教,居住在平原地區的原住民族,也因為地域相鄰、通婚頻繁,生活慣習深受漢人民間信仰影響,而在家中立神壇、拿香拜拜、祭祖等。但臺灣的宗教信仰變遷複雜,原住民傳統信仰不必然會完全消失,許多原住民學習異族文化的同時,也融合自身的生活知識,發展出另一番特有的樣貌。
現今原住民族群意識崛起,傳統宗教文化正逐步復振,像是各族的年祭逐漸受到官方重視,吸引了媒體的目光與觀光客參與。多樣化的宗教活動與文化特色,凝聚族群的認同,也展現各族豐富的生活樣貌。